你还记得李春波吗?
对,就是谁人小平头、黑框眼镜的歌手李春波。
上世纪90年代,只要有歌声响起的地方,就飘荡着李春波的《小芳》和《一封家信》。这两首歌朴素、温暖,浸透了浓郁的情绪,曾经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。
岁月飞逝,李春波伴随着装着天线的电视机、放卡带的录音机,已经成为了远去的一帧景物。
然则无论如何,一代人的团体影象,是时间无法偷走的。
1968年的冬季,李春波出生在辽宁沈阳一个工人家庭。自幼,就对音乐充满兴趣。
那会邻人家有把吉他,李春波总爱已往抚弄一番。姐姐看在眼里,花了18块钱,整整一个月的人为,给他买回一把求之不得的吉他。
李春波厥后饱含深情地回忆,若是昔时没有姐姐买的那一把吉他,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李春波。
长到20岁,李春波最先闯荡北京,进入海政文工团当了一名乐手。
但在那时,千里之外的广州才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前沿阵地,无数文艺青年奔涌到这座都会,追求自己的梦想。
李春波毅然离京入穗,成为了追梦者的一员。
那一年他24岁。
借居在广州火车站旁边的一间宾馆里。每晚在宾馆里的「友谊沙龙」歌舞厅,抚琴两个小时,以此换取生活费。除去工作时间,就在宿舍里创作歌曲,偶然约老乡出去吃一顿夜宵。
六七月份的时刻,李春波把自己的作品灌录成一张唱片,《小芳》就在内里。
他联系了许多唱片公司,可彼时乐坛是「京味重金属」和港台风歌曲的天下,民谣气概亘古未有。没有唱片公司愿意第一个吃螃蟹。
万幸,李春波照样遇到了伯乐——中国唱片广州公司的李广平。
李广平
他在李春波的宿舍里,一首一首地听完歌曲,心潮澎湃,「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云云质朴无华、真切自然的吟唱,我听到了一种『不想再给这座都会运送噪音』的真诚。」
在李广平的力荐下,《小芳》得以刊行,然后一发不可收拾。
这首歌曲风温婉,歌词动听,点燃了知识青年对时代的回忆,也契合了九十年代的怀旧文化。短短一个月,《小芳》的卡带就卖出100万张。
李春波火了。
次年,李春波乘胜追击推出《一封家信》,用传统书信花样写成歌词,述说了异乡游子对怙恃的忖量。他的歌声再次席卷了中国大地。
戴军曾赞叹:「(李春波)昔时销量是几百万上万万,若是算盗版的话,应该好几万万。一个人带旺了整个唱片公司。」
网友评论
最新评论